石狮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政陈元光墓两岸共仰的漳台圣宗东南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复发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07/4467053.html

福建日报社福建省文物局合办

年第17期

将*山公园里的陈*、陈元光雕像

文物名片

陈*、陈元光墓

陈*墓位于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山东麓,是唐代开漳归德将*陈*及夫人司空氏合葬墓。将*山原名云霄山,因归德将*陈*葬于此而易名。陈*墓规制恢宏,墓前依次排列翁仲、马、狮、羊、望柱等石雕,其雕刻古拙浑朴。墓前有享堂,墓地前绕渠水,背环林木。每逢月夜,于城中高处远眺将*山,月挂于山巅,人称“将*挂月”,为云霄八景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墓位于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上。陈元光殉难于征战中,就地安葬在大峙原。唐贞元二年(年)徙州治于龙溪,奉敕移葬于龙溪石鼓山,墓碑书刻“唐开漳陈将*墓”。墓前有石马、石虎、石羊、望柱各一对。前面公路旁“五叠石”上,有镌刻清康熙五十七年(年)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代,开漳将士后裔追随着大规模开发台湾、南洋的脚步渡海创业,随身携带家乡的神祇落地生根,成为他们开拓史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寄托、安邦护土的庇护神灵和地缘关系的组织力量,在闽南文化圈和唐山民俗链中架起了华夏民俗亲缘纽带与文化桥梁,成了漳籍后裔爱国报本的原动力。

前世传奇

他们从中原走来

讲述人汤毓贤(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

陈*和陈元光墓都是十分重要的开漳史迹,与许天正、李伯瑶、林孔著等开漳将领墓葬一道,构成享誉闽台的开漳文化生态墓群。这些承载着开漳先贤精神的珍贵遗迹,不仅能让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陈元光的丰功伟绩,进而了解漳州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漳台人民联亲结谊的文化圣地,吸引了与日俱增的寻根者纷至沓来,瞻仰膜拜。

唐高宗总章二年,即公元年,河南光州陈府的演兵场上,正在举行一场誓师大会,时年53岁的陈*奉诏向其部将及府兵解释并动员此次前往南方泉潮平定“蛮獠之乱”的重大使命。

陈*,字一民,号素轩,河南光州人,生于隋大业十二年,即公元年,父克耕,字犊,曾跟随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陈*以名门良家子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时年南方泉潮间“蛮獠”聚众啸乱,居民苦之,唐高宗以“佥乞镇帅有威望者以靖边方”,然而东北及西北均为战事吃紧,朝中一时选派不出大将,因而想到陈*。诏令陈*“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以朝议大夫统岭南行*总管,携子陈元光率名将佐、名府兵入闽,这些将佐、府兵及家眷共有87个姓氏。

陈*大*南征入闽后,平定蛮獠啸乱,屯垦于云霄,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漳州建置打下基础。仪凤二年,即公元年四月,陈*积劳成疾,病逝于云霄,葬于县城西郊将*山东麓。

陈*墓于南宋重修,历元末、清初两次毁墓,年按宋制修复。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平方米,由花纹砖环砌成坟堆,墓丘呈龟背状,后筑挡土墙围护,墓前立石翁仲、享堂、石马、石狮、石羊、望柱和神道碑。年,云霄县*府整治拓展陵园,建成将*碑林、御碑亭等,并依此为核心建设将*山公园。年,福建省*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病逝后,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他一边剿除动乱根源、稳定地方,结束*事对抗的战乱局面,打下了唐王朝有效治理闽南的根基,一边将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带到这片荒蛮之地,催生了闽南文化的形成,对少数民族实行团结、教育、感化*策,吸引少数民族同胞下山定居,提倡汉族*士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结亲,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习惯,促进民族和睦共处。这些都为后来闽南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闽南长治久安,经陈元光奏请,垂拱二年,即公元年十二月九日,朝廷准许在泉州与潮州之间建漳州治所于云霄漳江之滨,下辖漳浦,再置怀恩两县。陈元光受命为刺史,完成了行*管理取代*事管制的转型。随着漳州建置,使闽南、粤东这一“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陈元光也成为促进中原文化、楚越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景云二年,即公元年,陈元光讨潮寇殉职,享年55岁,赠临漳侯,谥忠毅。其初葬于云霄大峙原(今葛布山)。唐贞元二年,即公元年,奉敕移葬漳州城北石鼓山,即今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

陈元光墓坐西北朝东南,坟碑高耸坟首,刻“唐开漳陈将*墓”,两侧护肩与碑身成弧状。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与陈*墓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殉职后,民众感其恩德为他建庙,岁时祭祀。历代帝王也对其开漳功业推崇备至,屡赠封号,使他最终走向神坛。所赐爵位从侯、男、伯、公到王层层加码,北宋徽宗*和三年(年),赐庙额“威惠”。南宋绍兴十三年(年),封“开漳州主圣王”,加谥“忠毅文惠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墓碑记

今生故事

记录漳台先人的开拓密码

东南网8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如飞萧镇平白志强通讯员王一雄郭扬文/图)炎炎夏日的傍晚,云霄将*山公园里绿树成荫,许多人在此纳凉,通高8米多的陈*、陈元光父子雕像耸立在广场中央,雄壮魁梧,雕像背靠将*山,面朝漳江出海口,凝视台湾海峡,呈运筹帷幄、心牵彼岸的儒将之气。

将*山位于漳州市云霄县城西郊,海拔.9米,主峰挺拔、环山面海、襟带漳江,因唐“开漳始祖”——归德将*陈*暨夫人司空氏合葬于此而得名。将*山公园是以陈*墓为基础兴建的一座城市文化公园。

“陈*墓俗称陈王墓、王爹墓或将*墓,肇建于唐仪凤二年,即公元年。”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说,这座墓始建于唐,兴盛于宋,衰微于元,明末清初时更为破落,年始由群众自发重修。

年,陈*墓修建筹备会在墓前空坪发现祭祀享堂基址。省考古队主持清理工程中,发现有三层建筑台基遗迹的叠压关系。下层铺砌红色斜线纹方砖呈长方形,中层为花岗岩条石台基,上层是晚期补砌的红砖地面及前后石甬道。叠压于下层红砖地面上,有一段上镌“嘉熙(宋理宗年号)庚子春建,坟前仪制十事。石匠*顺顺和陈应,住庵净智戒院僧自知,会首进士陈哲夫陈缄”等5行楷体阴文的纪年铭残石柱。

汤毓贤说,年,省考古队又清理发现主陵台一座龟背状封土堆和挡土,以及平台上文武石人、台基前马羊狮石兽和望柱等石像生仪仗残件,与柱刻所载纪年相符,属南宋嘉熙庚子年(年)“坟前仪制十事”的组成部分。

将*山再往北80公里,即为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陈元光墓就在这里。墓坐西北朝东南,坟碑高耸坟首,刻“唐开漳陈将*墓”,两侧护肩与碑身成弧状。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长水介绍说,陈元光墓保存基本完好,墓碑前砌以石案,碑后为雕石砌就的龟背形坟堆,左右及后环围筑石墙挡土。墓埕向前延成三级平台,石墓道立翁仲、鞍马、蹲虎、跪羊各一对,笋状石望柱两对等,墓前路边五叠石镌《唐开漳陈将*墓记》,为清康熙五十七年,即年,礼部侍郎、漳浦人蔡世远题刻。

汤毓贤说,明清两代,开漳将士后裔追随着大规模开发台湾、南洋的脚步渡海创业。由于浪高船小,道途艰险,许多人为祈求一路平安,随身携带家乡的神祇渡海谋生,落地生根,成为他们开拓史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寄托、安邦护土的庇护神灵和地缘关系的组织力量,对移居地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在“闽南文化圈”和“唐山民俗链”中架起了华夏民俗亲缘纽带与文化桥梁,成了漳籍后裔爱国报本的原动力。

“开漳圣王祭祀信仰习俗跨越海峡,将漳州与台湾的血缘亲情和文化传统聚于一体,是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中最具鲜明祖根文化认同的特色信俗,寄托着漳籍移民后裔以神缘为纽带的原乡文化情结,被尊为‘漳台圣宗’。”汤毓贤说,目前,漳州地区已登记在册的开漳圣王宫庙有座,台湾地区则达余座,南洋诸岛也有30余座,海内外信众达万人。

专家点评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长水:

开漳圣王陈元光功绩显赫,讨平叛乱,开屯建堡,兴农积粟,通商惠工,设庠序,施教化,启愚昧,除陋习,选贤才……历经陈家五代年间的苦心经营,让漳州成为“方数千里间,始则无伏戎之警,终则*教大行,将略吏治可谓兼之矣”的安邦。陈元光对漳州开发的历史贡献,诚如清代内阁中书、云霄同知薛凝度所说“开建漳邦,州民永赖”。这种开漳精神对于今天漳州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激励意义。开漳文化绵延久远,信仰播遍东南亚一带,陈元光墓就是维系这一切之根源。*之所在,心之向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文化传承永续不绝!

东山县博物馆原馆长陈立群:

陈*及陈元光墓基本保存完好,所反映的开漳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根基与核心,既是祖根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华文化的支系。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在闽台地区影响巨大。纪念他的威惠庙分布于闽台各地,多达多家。漳籍同胞海外创业,带着深厚的原乡文化情结,将开漳圣王民俗文化演绎成民族链和中华结,深深地维系着浓浓亲情和乡谊,同闽南先民开发台湾、建设南洋的历史息息相关,是漳州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根基。

漳州市*协文史委员林南中:

陈元光为开发漳州贡献了毕生精力,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立下卓著功勋,百姓尊奉他为“开漳圣王”。随着漳人向外迁徙,开漳圣王信仰传播至闽台粤浙及东南亚各地,成为闽南圣王信仰圈中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陈*及陈元光墓保留着许多碑刻、构件等文物,对于研究开漳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