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幼升小考倒家长,凸显教育积弊和中产焦虑 [复制链接]

1#
理性·建设性

教育“拼爹”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战火”已呈“拼三代”的趋势,有的家长感叹“愧对小女,愧对列祖列宗”。自嘲与反讽背后,有泪光闪闪。

教育“拼爹”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战火”已呈“拼三代”的趋势,上海一些民办小学在招生面试中还要考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学历和工作背景,对于爸爸妈妈的考察尤其彻底,不仅考智商还要看身材,肥胖的不要,有的家长经不住这多般考验,感叹“愧对小女,愧对列祖列宗”。自嘲与反讽背后,有泪光闪闪。

刚刚过去的这个平静的周末(5月6日、7日),对于大部分上海适学儿童家庭来讲,都是一场苦战。上海集中举行所民办初中、小学的学生面谈,竞争格局白热化,不少学校的录取率低至20:1甚至40:1。学校绞尽脑汁想从中录取到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就有了孩子上学考家长、拼三代的悲壮一幕。家长为了孩子能上看中的学校费尽周折,考前不惜重金各种上培训班。

学校苦,家长更苦。

幼儿园“高考”考家长引发争议,有些题目截图在网上热传,网民惊呼也被考倒。随后有学校回应称,设置家长问卷是为了“收集足够、真实的孩子成长信息”,并且是为了家长在等候过程“不至于太枯燥”,强调这些信息“不会影响小朋友的成绩”。然而影响已经铸成,7日傍晚,上海市教委公开发布对两所相关学校的处理意见,“对相关负责人追责”,并要求“两校公开致歉”,明年还将核减两校的招生计划。

如此重罚固然能消一部分失意家庭的心头之气,恐怕仍是扬汤止沸,不能治根。上海民办小学为什么如此火爆?这要从供给侧去思考。上海的小学优良中差大概有四种,最好的学区房对应的是优质的公立小学,上这些小学,家长是不用考智商了,考的是财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买不起这种房,而且户口还是硬指标。其次就是国际学校,与国际接轨,一年学费从十几万到三四十万不等,普通家庭上不起。再次就是这种民办小学了,学费一年几万,普通家庭努努力还是够得着的。而最差的就是所谓“菜市场小学”,生源没什么限制,是体现教育公平了,可有点追求的家庭愿意去上这种学校吗?

上民办学校的这个阶层既非大富大贵,又想讲究质量,属于中产和准中产。家长感叹“愧对小女、愧对列祖列宗”,折射的就是教育层面的中产焦虑。

总体看,在中国,上学和买房一样,都是家庭社会资源的总比拼,有很深的阶层烙印。民办小学相当于是金字塔中下端、高不成低不就家庭的优先选择。相对于中高端的学区房和国际学校,民办学校有其“质优价廉”的一面,既不逸出中国教育的轨道,又有望日后对接相对优质的中学,这样的稀缺资源成为争抢的对象是很自然的。在学校与家长的双向选择中,民办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标准,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题考察家长,希望找到智能和理念更合适的家庭共同来教育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以此指责民办学校违背教育公平并不妥当,因为教育公平应该主要由公立教育来承担,而中国公立教育资源的分配经常被按学区房按财富、按户口分配,不能像美国那样无差别就近入学,对此民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吁已经多年。不优质的公立学校抱怨民办小学掐尖,可生源和家庭被分流过去之前,优质的公立学校老早就掐过一轮了。至于“考家长”,那些学校考得比“考智商”“看身材”残酷多了,各种硬指标不过关就不用说了,甚至某份证明打得不规范(比如手写体)都难以过关。相比于这些,对于某些有偏好的民办学校,家长为了提高录取概率,谎称自己是全职妈妈,借套别墅拍家庭视频,又算得了什么呢?

民办学校相当于应试教育在市场经济时代的2.0版本,比公立学校还狠抓教学质量。其主要有两点尴尬,一方面,它承担了一部分针对公立教育的抱怨,另一方面,打着个性化教育的旗帜,仍在积极向公办教育靠拢,至少,相对于不断减负的公立学校,他们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短期看能提高好中学的升学率,远期看则剑指高考升学率。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很多孩子通过“抢跑”基础教育挤破头进入这些学校,在学校里又被刷题和应试压力主导,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被双重透支,他们将来进入大学以后会怎么样,令人担忧。

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问题,而是在两个阵营内部就有激烈的竞争,这竞争往往也不公平,处于竞争劣势的一方不敢把矛头指向强势者,更不敢把矛头指向公共*策的制定者,于是纷纷把抱怨怼到另一个阵营去。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要理顺公办民办的关系,更要提高公办教育的供给和教学质量,严格维护教育公平,还要给民办教育开闸放水,促进个性化教育,使得基础教育能够协调均衡发展。幼升小考家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积弊不改,家长被考倒也不可怕,可怕是中产焦虑难消。

经济观察报∣理性建设性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