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奋斗,回乡起大厝,是每个华侨的心愿。在泉州石狮市宝盖镇山雅村,处处可见菲律宾华侨吴文炳及其家人故土情深的印记,建学校、造公园、砌石亭、铺道路……
番仔楼楹联里藏家风
吴先生家的番仔楼是山雅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鲜艳的红砖与精致装饰彰显闽南特色。这座番仔楼名为宁远楼,屋内格局有两榉头,四间小厅,天井通透,宽敞明亮。走出位于三层的阁楼,站在平台上可远眺村中景色,也可仰望欣赏屋顶活灵活现的剪瓷雕装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龙凤、花纹等剪瓷雕色泽艳丽,尽显风采。一旁小院子里的大树已与番仔楼齐高,鸟语花香给居住环境增添幽静气息。
根据房子的主人吴先生介绍,那时候,建筑材料都要从浦内港人力运输,参与建设的青壮年挑着砖头、水泥、杉木等材料徒步而来。这座番仔楼耗时两年建成,先建两层,后来建屋顶的阁楼。徜徉其间,你可以发现番仔楼里的每一处设计都颇显用心。比如,一层天井旁的石柱下方有排水口,为了畅通雨水,石柱还具有排水的功用。再看每一扇木窗,雕刻细腻,古色古香,墙上的彩绘生动,地上的花砖出彩,每一处建筑细节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装饰华丽▲石柱可排水
番仔楼里的楹联丰富,一言一字都透露着优良家风。“谦己随时多受益,让人到处总成祥”“传家万事皆宜慎,教子千方莫若勤”“谦于涉世无荆棘,让以传家育子孙”“自觉成家原不易,须知建业更为难”等联语,都是教育子女要谦逊谨慎,勤奋创业。“新屋祥开三让地,锦堂瑞霭一家春”“梅里平分左右邻,鲤城遥望东西塔”“水澈龟湖观铸镜,风来凤里听吹箫”几对门联彰显房屋周边的秀丽环境,又透露出邻里和谐相处的愿望。
海外打拼回乡奉献
一砖一瓦垒起的番仔楼,饱含着华侨对故土的深情,背后是深刻的打拼烙印。这些背井离乡的华侨长期资助家乡教育、工农业发展建设。世纪70年代,吴先生的父亲还支持家乡发展集体经济,捐赠了抽水机、拖拉机,捐建了晒谷场,并带头捐资为村里安装电力线路,等等。
捐资公益创家乡
宁远楼里不仅有以“赞续”为冠头的楹联,还有多对赞颂母亲王荷幼的楹联,如“辅夫教子素斋处诵正己复礼,慈幼恤贫建校赠药丕德育仁”“荷行并茂华枝春满,幼长咸集天心月圆”“宽仁长斋种累世之德以裕后,慈幼建校愿儿孙能贤而光前”等。
早些年,村里没有学校,需要走很远的路到村外读书。事业有成回到家乡的吴文炳决定独资捐建山雅学校大礼堂,并捐赠全部设备。目前山雅学校已因教育资源整合而停办,但我们依然可从其气派的建筑外观中,看出吴文炳为家乡年轻一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吴文炳还分别为华侨中学、石光中学捐建了“赞续楼”和“荷幼楼”。
自幼在山雅村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吴文炳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每当回到家乡,吴文炳总是惦记着村里的发展。山雅村内外石路曾由吴文炳捐资铺设,村中的公园“雅园”与石亭也是由他于上世纪80年代出资捐建的。“吴赞续、吴文炳先生父子两代离居海外,艰苦创业,不忘乡梓,继承和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热心为家乡的教育及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这是年吴文炳先生捐建的山雅学校即将竣工时,国务院侨办发来的贺电。
如今,吴文炳时常回到村中,到老人会同村里人交流,故乡的山山水水给了吴文炳心灵的慰藉,而吴文炳两代人接力公益的善举也在番仔楼里传承和发扬。
对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对于泉州海外华侨的公益还知道多少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