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山镇传统狮子舞,在莒北各地广泛流传,提起棋山的狮子舞,在莒北几乎无人不晓,其中尤以棋山镇珠山村为主要代表发源地。狮子舞,俗称“耍狮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节日庆典及春节前后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献狮,第二年,月氏王也向中原献狮,这是我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大约东汉末年,民间就开始有狮子舞表演活动。《汉书·礼乐志》中记有“象人”一词,据三国时魏人孟康注释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可见汉魏时期已有狮子舞的雏形。唐代后,狮子舞被引入宫廷,作为燕乐中的一个内容,名太平乐,又名五方狮子舞。《续文献通考》记有“明孝宗弘治三年秋,召各番使入内看戏狮子”。唐代狮舞有吉祥如意的愿望,因此每逢年节喜庆之日都要跳狮子舞。
我国古代建筑上,多雕有狮子装饰,大殿庭门前还有石狮,兵器和官服上也有狮子纹样,标志着官品的高低。这些狮子是古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亚种狮的形象。撒玛尔罕城是西域名城,古时因为周围多产狮子,被誉为“狮子城”。张骞“凿空”丝路后,中亚和西域各族人民,曾将狮子带到中原,故称之“西域狮”。并将西域狮那骠悍威武的形象,融进艺术海洋之中,创造出绚丽多姿的狮子舞艺术。
狮子难以捕捉,中亚各国都视之为国宝,西域人民也都喜爱狮子勇猛无畏的进取精神。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求学,经过高昌时,高昌王麴文泰铸金狮子座赠玄奘,鼓励他勇于进取。可惜由于历史变故,西域狮现已绝迹。但在天山南北许多出土文物中,却留下了西域狮的威武形象。解放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在吐鲁番发掘唐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一组乐舞百戏的彩色泥俑,其中就有“狮子舞俑”,其造型与内地由二人扮演的狮子舞神态一模一样。
民间认为狮子乃“百兽之王”,是吉祥的灵物,节会表演狮子舞时,一些有病或遇有灾难的家庭,往往邀其到家门前表演,俗称“拜门子”,以消灾祛病。凡拜过门子的人家,都烧纸钱放鞭炮,表示狮子驱邪降福之意,还赏给舞狮子者香烟和请其饮茶解渴。舞狮子者拜完门子临走时,也要喊段吉利的“彩头”。有的请狮子在嘴里噙一下自己的娇生孩子,据说狮子噙过的孩子其他邪气不再缠身,能逢凶化吉,健康成人。
棋山镇狮子舞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始。动作上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技法,又溶入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处理,增添了喜庆气氛,动作上化繁为简,更加适合表演。据说,当时村人有爱其者专门外出学艺,后逐步传开,并流传至今。狮子舞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文狮”、“武狮”的两种表演。“文狮”,顾名思义,主要表现狮子温柔驯顺动作的神态以吸引观众。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摔跤,抚小狮等等一些不太激烈的文弱动作。“武狮”表演,则显明地突出了狮子凶猛的个性。如勇猛、威武、刚毅的跳跃,登高、跌扑、腾转、争球、滚球的多种动作,以此来吸引观众。
棋山镇狮子舞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始。据说,当时村人有爱其者专门外出学艺,后逐步传开,并流传至今。莒北一带舞狮艺人皆师从碁山学艺。当时的一些大户人家有喜庆活动都以请珠山村艺人表演狮子舞为荣。
莒北一带舞狮艺人皆师从碁山学艺。当时的一些大户人家有喜庆活动都以请珠山村艺人表演狮子舞为荣。先来一段开场锣鼓,然后大小狮子依次出场,表演者两人一前一后,共披一狮子皮。前者双手举狮头,双腿足做狮的前腿蹄(穿狮腿蹄),后者抱前者的臀部,双腿足做狮的后腿蹄。有一人或两人身着黄衣扮做驯狮的武士,手捧绣球,在前引狮子撩逗表演,故有“狮子滚绣球”之别称。出场先以表现温柔、驯顺、调皮动作的神态吸引观众,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摔跤,抚小狮等,然后以表现勇猛、威武、刚毅动作的跳跃,登高、跌扑、腾转、争球、滚球等让表演达到高潮,最后在锣鼓声中徐徐退场。当时,因为珠山村的舞狮表演技艺较高,动作花样繁多而名动四乡,在年,曾由该村陈其敬、陈现福等八人组成的舞狮队被选为沂水专署代表队之一,去济南参加全省大汇演,与济南、青岛等队同获一等奖,奖励幻灯机一部、汽油灯一盏。
人们用竹子、木料、布、油漆做成狮头,用布和麻、毛等做成狮身狮尾。在狮子舞的舞蹈过程中,为了突出狮子舞效果,还配有一定的鼓乐或音乐。鼓乐,主要以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动作配上雄浑、激昂的音响,声势就造成了。给人以欢快、雄壮之感。越到表演高潮时,鼓乐节奏明显加快,观者也跟着变得心跳加快,视觉及听觉感受相当强烈。
狮子舞多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始练习,在春节前后的正二月间,组织到各村镇巡回义演,每到一处,一般都由所到的村镇或者单位给予不定数额的赏钱和喜庆食品等,不论多少,从不计较。并且在表演狮子舞的同时,多有一对“旱船”,两个“姜姥”,加之快书、笑话或者高跷等,共结为一个团体。碰上夜晚演出,在汽灯、“保险灯”的照耀下,更是显得色彩斑斓,为狮子舞表演增色不少,很受群众欢迎。
主要道具:
狮头、狮衣、武士装、绣球、高凳及锣、钹、鼓等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