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元明清时期,狮子作为中国文化载体进入鼎盛 [复制链接]

1#

元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体格魁梧、战无不胜,与以马背打天下的元人之性相契合,元代狮子常以形制威猛、俏皮顽劣的形象出现,其中石狮子最能体现元代狮子的特征。身为少数民族的元朝人,发型和汉民族差距非常大,元代的石狮子头部的毛发和元代人的发型如出一辙,多从后脑开始向下,或披发,或呈螺髻状。

现藏于博物馆的一对儿“狮子香炉”头部毛发也是元代特有的造型。此件作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的狮子坐在下半部分盛开的莲花上,雌狮右爪下踩着小球,颌下刻制一缕鬃毛;雄狮爪下抚慰着小狮,面部表情丰富,嘴巴大张,露出四个獠牙,舌头上翘,既有憨态可掬之感又见威武雄壮之气。此外,狮子和绣球组合形成“狮球纹”,在元代青花瓷上也有出现,如玉溪市博物馆馆藏的“青花狮子绣球纹荷叶盖罐”。

明清时期,由于世俗文化的兴起和对“尚祥”文化的追崇,狮子形象逐渐从佛教造像中脱离出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装饰纹样和造型,并被赋予吉祥寓意。明代狮子的设计载体更加广泛,有用铁、铜等金属材料制作守门狮子,石、瓷制作的栓娃石狮;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狮身娃娃头”纹样;陶瓷材质的狮形香炉和狮形附件等。随着宗教世俗化,菩萨和狮子组合的宗教题材瓷塑也变得小巧精致,可以被摆放在家中进行参拜,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宗教需求。

明朝时期,为展现皇家的威仪和天下太平,在宫廷内豢养狮子、孔雀等珍禽异兽的情况异常兴盛。据古代史书记载,外国向我国进贡狮子从汉代一直持续到清代康熙年间,其中,明代记载有6次,是历代贡狮数量最多的。

可见,明代统治者对狮子的偏爱。蹲坐在宫殿、府第、陵寝门口的守门狮,受到传统礼制规范思想的影响,造型趋于程式化,以雄雌一对儿的形式出现,雌狮居左,右蹄下抚着一只幼狮,即“太师少师”,也象征着子嗣的昌盛繁衍;雄狮居右,雄狮左蹄下踩着一球,即“狮子滚绣球”,寓意消灾、驱邪避难。成双成对的形式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在狮子瓷塑中也常用此表达。

明中后期至清代中期,随着制瓷工艺逐渐成熟,国内外市场日益繁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瓷器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作为官窑的景德镇质量上乘,种类丰富,是时代的主流,引得民间制瓷业争相模仿。得利于成熟的制作技术,坐墩之制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坐墩以瓷器作为载体,不再是纯粹的坐具,而是明清两朝制瓷技艺的交融。

现藏于费城博物馆的“镂空狮子坐墩”,产自清代景德镇,其腹部上、下处各打了一圈花纹形状的鼓钉作为装饰,腹部中间镂空,雕刻狮子踩绣球的饰样。这一类镂空的瓷制坐墩,也被作为熏衣的工具。瓷制坐墩对造型有着极高的工艺要求,所以在外销产品中也非常少见。

迅速扩张的海外市场的需求促使中国陶瓷业不断发展,海外贸易持续繁荣。中国大量瓷器出口到欧洲各国,欧洲市场尤其青睐中国瓷塑,常将其用为陈设品,装饰贵族和富人的住宅。

同时,繁荣的外销贸易也带动了国内制瓷市场进一步发展,依靠广东港口出口的便利条件,石湾窑的艺术陶瓷应运而生。“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精髓。石湾窑盛产造型生动传神动物陶塑作品,最突出的当数传统的狮子,常被“拟人化”,在造型上,有的像顽皮的孩子、有的像莽撞的武夫;在动作上,充分表达了民间舞狮的十个动作:睡、醒、猛、恶、狠、稳、哄、踏、食、吞。生动传神,广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由于有限的认知水平及对自然知识的匮乏,早期人类在面对众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在对自然万物产生强烈的好奇的同时,也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产生畏惧心理。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狮子以其勇猛的特质成为古人崇拜和向往的缘由。人们在与动物亲密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仿生和组合的方式将他们对动物的崇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不同的地域进行活动,从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文明,随着人口数量和活动范围地不断扩大,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开始流动,文明交流亦开始相互影响。

在古代的西亚、非洲、印度等各国的造型艺术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狮子形象。早期狮子的艺术形象,主要从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中发展起来,随着和希腊文化、草原文化等融合中,形成了翼狮形象;随着进一步拓展与印度本土文化融合,在印度文化中产生了“狮子座”。前者在战国时期通过与欧亚大陆上游牧民族的商旅贸易进入中国,后者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进入中国。

直到汉代,作为一个物种和猛兽的狮子才从西域被进贡到中华来。可见,作为动物的狮子并不是中国狮子文化兴盛的主要源头,作为传说的狮子才是中国狮子文化真正的发展源泉。

中国狮子形象演变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狮子和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融合发展,不断展现着本民族特有的精神观念和审美意趣,创造了无以数计的狮子艺术形象。汉代,狮子就被加上神异化的时代内涵,演绎成瑞兽的形象,被赋予镇宅避邪、保佑吉祥的角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守护福康、威慑不祥的任务,成为中国典型文化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狮子随着佛教的繁荣发展被广泛传播;隋唐时期狮子在纺织、漆器、瓷器、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大放光彩;宋代狮子造型的被塑造的生动可爱,充满生活化气息;元代以后,狮子成为“尚祥”风尚的载体,展现了更为丰富的艺术面貌,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的狮子走进大众生活中,成为民间辟邪纳吉的日用器物,寄托人们美好的期许和理想生活的遥想。

作为文化载体的狮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所秉持的“积极吸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态度;狮子在不同时代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反映了社会精神面貌和时代审美风尚,而这些带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狮子形象更是为我国明清时期狮子瓷塑在异国他乡大放光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